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筆筒樹」「枯木」 讓更多人了解棲地的重要性

來源:波新聞 | 日期:2022-05-02 07:02:05 | 瀏覽次數:1472

波新聞—林冬生/苗栗專訪

下午1時,車停在一棵菩提樹正下方的僅剩的一個停車位,彷彿安排好似的那麼美好。陽光時有時無在雲層間出沒,新竹的風在初夏時分仍帶著晚春時節的微冷。踏進辦公室大門,「枯木」手上端著茶盤,茶葉正在透明茶壺中舒展開來,滲出褐色茶湯,一臉淺笑引領我到最裡邊辦公桌邊。此時,「筆筒樹」從後方透出身子,戴著口罩卻掩藏不住俊俏氣質與年輕的體格,露出親切的姿態。「是否到三樓辦公室比較寬敞?」一人提議,彼此似熟識已久地有默契往樓上走去。

怎樣的因緣投身荒野?「筆筒樹」先謙虛說沒有像劉月梅老師那樣有「長葉茅膏菜」的故事。他表示,「從自然觀察和參加解說員訓練開始,剛擔任解說員時以專業者角度看待一般人,但後來發現這樣是不夠的,而要用通俗話語消化專業術語才能讓更多人聽得懂。比如去年投入藻礁公投案,這種環境議題的社會運動尤其如此。」筆筒樹接著說:「環境議題運動要有指標任務,但單靠指標任務是很難達到荒野理想,因此建立參與平台,歡迎所有人都能接觸荒野,而不需要執著對荒野環境保護很有專業知識,比如家長送小孩來荒野,就是希望在透過參與課程或活動中將荒野要投注的理念滲入參與者,進而影響其中一部分人。」正如術業有專攻般,或許普羅大眾會認為應該要有環境保護的專業認知才能親近荒野協會,但「筆筒樹」說明了推廣環境保護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

「荒野新竹分會的群組很多,最早是從解說教育開始經營,開辦解說員訓練,後來有些群組(例如親子團、兒教、特導、鄉土關懷培力組)是台北的志工走在前面,新竹志工夥伴也想做而成立,力道是由下而上的,也有基於協會棲地守護的理念成立的(例如棲地組),此外還有某些特定議題由總會登高一呼號召夥伴參與的,例如保護藻礁運動即是如此。」「力道是由下而上的」這句話足以讓社會上所有公民團體及政府組織借鏡,只有真正由下而上才具有力量,才真正是民主,任何關在冷氣房而沒有與基層民眾接觸所做成的決策,永遠都是菁英模式,缺乏同理與關懷,很難理解普羅大眾真正需要什麼。此時,在旁的「枯木」微笑點頭。

在比較嚴肅的訪談中,記者換了個比較輕鬆的話題,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長簡單說了自然名「筆筒樹」由來。原來,十來年前,他擔任解說員,因為北部有大量筆筒樹死亡,帶領一些夥伴調查此案,並聯絡林試所老師指導,每個月進入新竹芎林某地方,找了一百棵筆筒樹觀察記錄,想找出其中的原因,因此「筆筒樹」就成了他的自然名。「枯木」主任秘書則說,「枯木」並不像字面上那麼枯,比如在高山上枯木仍然是鳥類棲息的地方、提供養分給大地萬物;她也是從解說員開始加入荒野,18年來,秘書一職雖說是工作一環,但卻是在做對的事,對她而言,這是最有意義的工作。記者想起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有名的句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萬事萬物存在宇宙間都有它的生命意義,不論是哪一種型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自然名」,顧名思義,任何有關自然界的名字都可以,只要能代表你/妳的外表、特性、甚至個人喜好都行!自然名的由來,原來是徐仁修老師在菲律賓民多羅叢林中居住的日子發想而來的,他發現叢林中的原住民族有兩個不同的名字,一個是真正的名字,另一是自然界的名字;所以徐老師在創立荒野時,就希望荒野的夥伴取個自然名,先藉由自己的自然名,認識這個自然的物種,再進而由此往外去認識相關自然界的一切。(擷自荒野保護協會臉書)

「環境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荒野最終目標,而是怎樣引領大眾參與協助圈護自然棲地,儘可能讓大自然的機制來經營自己,恢復生機,讓大自然自然運行,使我們以及後代子孫能從這些刻意保留下來的台灣荒野,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筆筒樹」說這是荒野的宗旨,就是期待讓大自然本身感動人。因此,分會課程與活動,儘量把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間帶到適當的環境,比如四、五月份螢火蟲的自然觀察就是一例,在時間、地點之外,更要讓推動者走出去與大眾接觸,讓環境守護與生活上的對象相結合,這樣人、時、地的配合,自然將守護荒野的觀念滲入參與者腦海中。

「守護棲地是荒野協最重要使命,比如藻礁、白海豚、瀕臨絕種植物……,在策略上:吸引一般民眾,因此期盼志工能主動影響家人及同事與所有身邊人,而且要說服別人,必須自己先改變。」筆筒樹說,目前台灣各地共有11個分會,各分會因地制宜推動不同需求的業務。新竹分會有六個定點觀察:海濱組、十八尖山組、大山背組、飛龍組、大坪組、頭前溪組,其中各組又可分各小組,各自選定一個荒野地,長時間觀察那塊地方一年四季中各種生物與環境的變化和互動。定點觀察是同時串連了荒野「教育、守護、管理」三大方向的重要法門。

「環境守護的工作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經驗」「筆筒樹」張正敏分會長進一步表示,比如發現有些產業道路上青蛙被路殺,起初不明所以,後來觀察到被路殺的青蛙都是同一種,才明白原來是產卵季,從這樣實作中累積經驗,找出方法,剛開始只能以雇工方式,要求居民加入護蛙行列,因為星期一至五志工要上班,等到假日才由志工守護。這算是推動荒野工作的甘苦談吧!

另外,解說員訓練一年辦兩期,一期在平日上課,主要家庭主婦、自營者、退休人士參加;一期假日上課,主要提供上班者人士上課。目前已辦理完成43期,粗估培育解說人員計超過700人次,這些也成為新竹分會的重要人力資源。

目前新竹分會有效會員人數大概7、8百人,常態性志工人數達百人以上,共同推動分會的重要業務,包括棲地守護、環境議題、解說教育、自然觀察、親子教育、弱勢家庭高風險小孩長期陪伴、榮家、推廣講師、海洋、護蛙、身障(工作坊)……等等。張正敏分會長表示,這些志工自行寫計畫書、企劃書,再藉由荒野建立後累積的名聲,向企業等等基金會申請經費,所以感謝這些無私付出的志工與像緯創基金會、家扶中心等單位能夠贊助經費、人力,共同協助弱勢族群、家庭,以及高風險小孩參與,才能不斷推動各項業務。

一個半小時的交流,初步了解荒野的宗旨,也才知道原來荒野保護協會的總會長和各個分會分會長都是志工,是無給職,在家庭、工作外,都無私奉獻了自己的時間、青春給我們生長的地方,因此如果願意以實際行動支持保護荒野,一起為環境努力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荒野協會,不論加入會員、捐款支持、活動參與、認購義賣品等等,非洲諺語有一句諺語:「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很遠!」有你,有我,有大家,有荒野協會,共同保存大自然一切演替的可能,才能讓更多人了解棲地的重要性。

記者結束專訪,走出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回頭看著大門上的對聯「荒郊綠蔭鳥蟲憩,野嶺碧波魚獸藏」,感恩荒野,感恩自然,感恩老天爺,感恩所有生長在這塊土地上守護台灣荒野的人們。

圖: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分會長「筆筒樹」張正敏(左)、主任秘書「枯木」張靜珠(右)/林冬生  攝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